面板光刻机是指专门用于制造平板显示器(如LCD、OLED等)的光刻设备。与半导体芯片用的晶圆光刻机不同,面板光刻机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大面积的玻璃基板,其曝光尺寸可达到几十英寸甚至上百英寸,适用于电视、手机、笔记本、车载屏等各种显示产品的生产。
一、工作原理
面板光刻机的基本原理与晶圆光刻机相似,都是通过将掩模(Mask)上的图案用光学系统投影到涂有光刻胶的基板(这里是玻璃)上,使光刻胶发生感光反应,经过显影后得到电路图案。但由于面板尺寸大、图案复杂、线宽较大,其光刻系统在结构和控制策略上做了针对性优化。
常用的是投影式扫描光刻系统,又称 Step-and-Scan。其原理如下:
掩模图案被高强度光源照射(如准分子激光或紫外LED);
投影系统将图案缩小一定比例(通常为1:4);
光束在面板玻璃上进行一段区域的曝光;
光刻机逐步移动(步进+扫描),直到整块大面板全部曝光完成。
二、工艺流程
清洗玻璃基板:去除尘粒、油污,确保光刻胶均匀附着。
旋涂光刻胶:将光敏胶均匀涂在玻璃表面,厚度通常在1~3微米之间。
软烘烤:加热使光刻胶预干,增强附着力。
自动对位与曝光:核心步骤,通过CCD系统识别基准点进行高精度对位,曝光出微图案。
显影:去除光照区域(或非光照区域)溶解的光刻胶,形成图案窗口。
硬烘烤:稳定图案形状,提高耐蚀刻性。
后续蚀刻或沉积:依据图案进行金属蚀刻或薄膜沉积,形成导线、电极等功能结构。
去胶清洗:清除残余光刻胶,准备下一层加工。
一个完整的面板光刻流程可能需要进行多次,配合不同材料(如ITO、电极、液晶配向层)完成。
三、结构特点
大面积曝光能力
面板光刻机支持G4.5、G6、G8.5甚至G10.5级别的大尺寸玻璃基板(最大可达3370mm x 2940mm),这对平台稳定性、温度控制和图案一致性提出极高要求。
高精度对准系统
即使在一米多宽的玻璃上,也需实现微米级甚至亚微米级别的对准误差控制(如±0.5μm),否则会导致图案错位,影响显示效果。
扫描式光路设计
采用扫描曝光系统,每次只曝光一个小区域,通过平台移动完成全图案曝光,既可控制畸变,又能提高良率。
高亮度光源系统
常用的为准分子激光(如KrF,248nm)或深紫外LED系统,具有能量密度高、寿命长、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。
模块化平台设计
为适应不同尺寸玻璃、不同工艺流程,现代面板光刻机平台多为模块化结构,可快速切换加工任务。
四、核心技术参数
曝光分辨率:一般为1~2μm,部分高精度可达0.8μm,适用于高PPI(如手机、VR)面板生产。
对准精度:通常要求±0.5μm以内,对高世代大尺寸面板尤为关键。
产能(Throughput):单位小时内可完成的面板数,是评估生产效率的关键指标。
掩模缩比:常见为1:4,1:5或1:6,决定了掩模与面板图案的关系。
光源类型:KrF、DUV LED、i线等,决定曝光波长与系统分辨率。
五、代表厂商与产品
当前主流面板光刻机厂商主要包括:
佳能(Canon):具备丰富的大尺寸光刻机产品线,全球市占率领先。
尼康(Nikon):技术成熟,广泛应用于G6/G8世代产线。
六、发展趋势
高世代线适配:更大尺寸玻璃基板(G10.5及以上)对设备提出更高稳定性要求。
高分辨率化:支持OLED、高PPI LCD等更高像素密度要求。
AI辅助对准与缺陷检测:通过AI算法提升对位精度和自动缺陷识别能力。
七、总结
面板光刻机是显示面板制造流程的中坚力量,负责将微米级图案精确转印至大尺寸玻璃上。它以高分辨率曝光、高对准精度、大面积加工为核心技术特点,适用于LCD、OLED等主流显示技术的制造。